更新时间:
看点在即将过的2024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大到美国大选这样的国际事件,小到孩子的阅读这样的身边“小事”。或许你觉得这一年很辛苦,但是幸运的是,我们依然看到有人勇于改变,为孩子的未来开辟新路。纵有焦虑和万般辛苦,只要我们还愿意去探索变革,就总有希望和机遇。
文、编丨外滩君
2024年即将过去。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不少事情:
看国外,有巴黎奥运会随性松弛,也有平权法案的余响,马斯克这边忙着“火箭夹筷子”,藤校生就业难再上头条,还有年末特朗普再次上台……
看国内,有00后奥运健儿惊艳赛场,也有“消费降级”“课间十分钟”“提前学”“AI教育”等热门新闻引起讨论,还有升学、转轨等关键节点的家长经验分享……
站在年末,回顾这一年的经历,首先蹦出来的感受是“累”“倦怠”,毕竟经历了太多的事。但是,在情绪和感受以外,其实今年也还有很多积极的事。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一年的变化。外滩君觉得,或许“变革”是今年不可忽视的一个条主旋律——
一方面,是挑战变了,在短视频、AI等各种科技的环绕下,“怎么学得进”“怎么愿意学”成了这代孩子的头号挑战;
另一方面,是纵然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和环境变化,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那么一批教育者,在不断地探索教育创新,寻找新的方式,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
还有一方面,是家长也在成长、积淀,为孩子担心过,着急过,但一路走来,发现自己也比上一年更沉着,更会面对生活了。
在外滩君看来,今年孩子们的挑战更大了,但幸好我们这些大人还能站在孩子们身后,为他们看看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机会和机遇。
如果年末的你,此时还有点焦虑,也不妨看看最后家长们的分享。与孩子一起度过的一年,不仅是我们看着孩子们成长,也是自己在感悟、改观的一段人生。
AI、短视频、算法推流……
Z世代的危机暗藏其中
今年,牛津字典选出了自己的年度关键词——“脑腐”(brain rot)。这是梭罗170年前创造的词汇。彼时,它被用来描述沉溺于电视的群体。
如今,这个词再度被启用,描述的是Z世代面对的严峻挑战——人们被动接收海量信息而缺乏思考,进而引发的精神萎靡或智力退化的现象。
而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来自AI。如果说2023年,我们对AI的担忧在于ChatGPT看起来过于智能,有取代人类之虞,那么2024年,其实是挺挣扎的一年。
今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开展了一项调查。近千名9、10、11年级的中学生参与实测,在共同上了一堂数学课后,一部分学生通过笔记和书本练习,另一部分学生则使用基础版ChatGPT或特制“AI辅导包”。
随堂测试显示,AI组学生的成绩比同龄人高出48%和127%。但在闭卷测试中,AI组学生的成绩却直线下降,比同龄人低17%。
“只要条件允许,学生们就会把AI当作拐杖,常常直接寻求答案。”研究者们在论文中写下结论——AI的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长期学习能力。这和短视频的影响,如出一辙。
面对科技洪流,如何夺回孩子的学习力,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
这其中,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一句话,外滩君印象很深刻——“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真正地面对一张空白页,并在上面写下东西”。
比如在成都芭德美际学校,学生们尝试让AI生成一张图片。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却是真正的思考锻炼。
课堂所用的AI理解力有限,比如不能很好地分辨“说话背景”和“指令”,模棱两可的问题更是“烧CPU”。
为了生成理想的图片,学生们要不断明确自己的需求、打磨提示词,在一遍遍尝试中,精准地告诉AI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角色、什么风格、什么色调、出现哪些元素、元素之间如何安排……”
如果对成品没有想象和把控,就不可能提出这一系列精准需求。这也精准展示了,什么是让AI成为外挂,而孩子掌握“从0到1的关键技术”。
前不久,外滩君报道的美国得克萨斯州阿尔法学校,也是如此。很多人惊叹,这所学校的学生每天只学习2小时,却成绩惊人。
但外滩君觉得,他们更具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去尝试自己的实践、创业项目:
有六年级学生想到在Airbnb运营,从而赚到了1万美金;
还有高中学生开发软件,把目标定位为为年轻人提供约会建议,在AI辅助下真的开发成功……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力,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句话如今再看,真的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当然,还有的时候,“返璞归真”也非常重要。抛去短视频、AI等技术,纯粹的享受阅读,仍然需要。
就像知识型网红河森堡说的,大脑是对意义有饥渴的。“去阅读书籍这样信息密度大的载体,大脑很快就会有‘饱腹感’。当意义饥渴被满足了,你就不会去依赖短视频了。”
挑战常有,
教育的创新与探索也从未停止
当我们谈论教育的问题,在众多批评中“迟钝”并不少见。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比起来,教育的样式确实已经有百年没有大变化了。
而且,教育成果检验本身也具有滞后性。今天的教育究竟怎样,往往要等待几年、十几年,才能看出来。
在升学压力、就业形式面前,我们很难去苛责每一位竭尽全力的家长和孩子。但很有希望的一面是,外滩君看到,我们在教育创新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
那些已经有成果的例子,不仅代表了当下的一种精气神,也为教育的未来指出了新的可能性。
它可以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一个突出的例子外滩君觉得就是马斯克的Astra Nova School。在该校就读了1年的中国女孩Julia,也和外滩君聊了聊她的真实感受。
先是名师不问出处。更不同寻常的是,课堂几乎不会教非常基础的学科知识,都靠学生课后自学。而课堂时间被最大效率利用,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比如,定居澳大利亚的海洋学教授在生物课上,和学生讨论珊瑚礁的功能、毒性,以及生态保护问题。而课后作业是让学生画出某类珊瑚礁的生物解剖图,通过这份作业自学相关基础知识……
相比传统课堂的老师独角戏,Julia的另一个特别感受是Astra Nova课堂充满了大量的讨论,不只要输出自己的观点,还要点评同学的发言。课堂交互已经到了next level。
经过1年的学习,Julia不仅成绩全A,还对法律、经济、生物等很多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什么都兴致勃勃。这股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不少读者。
Julia在上编程课
除了国外的例子,国内的教育创新,外滩君也很关注。
还记得去年,外滩君报道了开设全国首批“丘班”的南京一中。而今年11月,复旦大学、杨浦区教育局、复旦附中、兰生中学四方共同签署《大中贯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合作备忘录》,大学下沉到中学的贯通培养又给人不少期待。
这样的贯通培养会是什么样?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很值得期待,从国际角度看,这也是未来培养人才的一个趋势。
就像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说的,“大学不能等着中学把培养好的人才送到自己手里。”
此外,外滩君也关注到一些“小地方”的学校,也在坚持教育创新。
比如,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就把学校体育做活了。每天,孩子们能有3小时时间来进行跑步、攀岩、小轮车、柔道等各种体能训练。
很多家长初次了解时,也难以置信。其实,这得益于学校的教学优化,除了在体能训练中结合思维锻炼,老师们还带着孩子“玩”校本课程,每节课1小时,但孩子们都不会累。
在大理,你甚至可以看见华德福社区内,孩子们既能体验自由探索自己好奇的世界,又能在老师设计的游戏、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数”的魅力——一直被认为学术是弱项的华德福式社区,也在努力打破自己的局限。
学校甚至还为孩子们的中学想好了不同的出路,可以在国内读书,也可以留学海高。哪怕是那些被视为先锋的学校,也没有固步自封,类似打破自我局限的创新还在不断上演。
虽然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大”变革不常见,但是新的探索和尝试却从未停止。这也是外滩君对教育的未来有信心和希望的重要原因。
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年,
也是“把自己再养一遍”
除了教育届的创新,以及Z世代的挑战,还有一处变化外滩君感受颇深,那就是来自家长的观念之变。
我们这一代家长和孩子其实真的挺不容易的,短短几年,感觉经历了好几场大变化。美国大选、消费降级、升学择校、亲子关系、成长规划……
这些看起来很大的话题,有时我们感受或许没那么深,更多的还是琐碎的日常,孩子作业看了没、生病了谁来带、工作搞定没、老人来了怎么安排……
可是,往往焦虑也从琐碎的日常中来,积少成多。不过,外滩君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家长在褪去焦虑。
回顾2024年,不少家长还和外滩君分享了自己这一年来的感悟,有的来自和孩子的幸福回忆,有的是孩子说的一句话,也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思考。
来自上海的@木沐说,今年最大的感触就是“顺其自然”:
之前会焦虑孩子的考试成绩,但是现在相比成绩,会更关心孩子阶段性的状态,学着去把控方向,而不是注重日常学习的细节。
今年特别值得的一笔投资,是让孩子坚持运动。因为运动,小朋友更健康了,目前视力也还算正常,身姿也非常挺拔,同时运动也算是他很突出的一个特长。
来自云南的@米小米,提到了今年花的最值得的一笔钱,是和孩子去河西走廊旅行:
孩子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我们也看了不少历史方面的纪录片,其中也包括河西走廊。在决定去河西走廊后,出行前的行程攻略是孩子负责的,里面甚至还包括了景点美食。
为了让旅行更加深刻,我们选择了火车出行,从东到西沿途停留。整个旅行中,孩子对文化很感兴趣,即使博物馆人很多也紧随导游认真听。
有个小细节,印象特别深:在莫高窟的时候,孩子带了一本旅行书《Lonely Planet》,里面有介绍每个洞窟的情况,他在里面边看书边看画,人很多,可能工作人员不忍心打扰他,让我们在洞窟里看了很久。
我们7月初出发,旅行了大概半个多月,最后一站是三星堆。孩子对我也很照顾,帮忙搬运行李,是很好的旅行搭子。这趟旅行下来,我们两个都收获很多,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亲子关系。
榆林窟,图源:莫高窟官网
上海的@桃子提到,今年特别有感触的一句话是“不要没苦硬吃”:
我觉得时代在改变,这代孩子已经没有必须要吃苦才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我觉得他们需要懂得是“什么是价值”。
虽然不吃苦,但是要让他们明白她们所得到的意味着什么,没苦硬吃可能会让孩子更叛逆吧,要让孩子学会衡量价值以及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他就不觉得是在强迫他吃苦,这样是更有意义的。
现在孩子还小(3岁),还没有成绩问题,但今年比较意外的是托班要求拍摄一段孩子说“什么是爱”的视频,之前从来没有跟她说讨论过这个。
结果那天拍摄的时候,我问她,她说:“妈妈,我知道什么是爱,爱就是把你们放在身体里想念。”真的很触动我,我觉得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懂得爱。
一位匿名读者则提到了很多次“感恩”:
成绩都是暂时的,不是很在意。但今年最开心的事是跟孩子一起飞跃太平洋,参加了孩子大学的开学典礼,一起感受新学校的氛围。
孩子今年成长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对人和事物的感恩——他特地在大学早申放榜期间,回高中跟学弟学妹们一起庆祝;在HMMT期间和小学奥数启蒙教练异国相见;和新认识的同学一起过圣诞节。
今年特别有感触的一句话是MIT的“让每一个孩子读得起大学”。也是得益于大学的助学金政策,自家的经济压力得到了缓解。自己今年最大的改变也是带着感恩的心走下去。
一位来自安徽的妈妈,比起成绩,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和能力,支持孩子的热爱:
今年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拒绝内耗,做好自己。”
孩子的成绩很理想,但我对成绩不在意,更满意孩子在这一年中健康的成长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今年的焦点之一就是辩论。
我觉得孩子今年做得特别棒的一件事,就是因为热爱辩论,开展了很多线上公益讲座以及成立了线下辩论社团,影响到更多的小朋友参加辩论,孩子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辩论教练。我最开心的事,也是链接到一群热爱辩论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比赛。
今年最值得的一笔投资也是支持孩子参加各种英文辩论活动。因为孩子真心热爱辩论,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她增强了学习自驱力,提高了认知,培养了合作精神,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以及链接到很多和她一样热爱辩论的朋友。
我觉得支持孩子在她热爱的领域里自由发展,尊重孩子的决定,鼓励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就是最不后悔的决定。
读者供图
身处海外的@和初爸爸,今年的感受很多,除了孩子上大学让自己安心以外,他还对家人、自己的成长都感触良多:
今年对孩子不仅是成绩非常满意,而且特别棒的是,发现儿子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偶尔情绪不稳定并加以调整。
儿子自己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是在异国他乡求学,他生日当天,几个来自各国的高中同学突然出现,在教室里给他办了一个永生难忘的party。
对我来说,今年最大的改变是心态更加平和,最不后悔的决定,是让马上50岁的自己,活得再简单些,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家庭,更多地陪伴家人。
比如今年最值得的两笔投入,一笔是开始为儿子支付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费用;另一笔是为妻子买了一个心念已久的微单,记录更多难忘的瞬间,开启vlog之路。
暂时也没有特别担心的事情,因为明白,担心没有用,过好每一天最重要。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
不难看出,很多家长都在努力不把单次的成绩、分数看得太重,而是转而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能力(好几位家长都提到了孩子坚持运动的重要性)。
在陪伴孩子的这一年,也是我们“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过程。回头想想,我们更可能记住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最开心的一天。教育也好,养育也好,成长也好,都是长期事业,急不得一时。
也祝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孩子,在新的一年可以发现更好的自己。
2024年
你和孩子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最值得的一笔投资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
分享你的2024年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