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报告导读】
1. 宏观:手机、家庭服务支撑核心CPI继续回升—12月物价数据解读
2. CGS-NDI研究:全球产业链系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银河观点
宏观:手机、家庭服务支撑核心CPI继续回升—12月物价数据解读
张迪丨宏观首席分析师
S0130524060001
吕雷丨宏观经济分析师
S0130524080002
一、核心观点
12月CPI环比持平(前值-0.6%),同比上涨0.1%(前值0.2%),与wind一致预期持平,过去十年环比均值为0.2%,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前值-2.7%),过去十年环比均值为0.8%,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前值-0.1%),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下跌拖累CPI同比持续下行。核心CPI继续回升,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PPI环比转跌为-0.1%(前值0.1%),同比下降2.3%(前值-2.5%),环比由涨转降,同比降幅收窄。
蔬果和猪肉价格下跌带动食品价格超季节性回落:受整体气温下降慢等因素影响,12月整体天气条件较好,蔬菜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增加,同时包装、运输等成本较低,导致蔬果价接连下跌,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2.4%和1%。猪肉价格震荡下滑环比跌幅为2.1%(前值-3.4%),供给端,猪价持续下行带动养殖场认卖情绪,外加前期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等因素影响,猪肉供应充足;需求端,12月整体气温下降慢,南方腌腊动作少,对猪肉消费带动有限,生猪市场持续承压。鲜菜、猪肉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2.4%、2.1%和1.0%,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个百分点。
出行临近元旦假期对非食品项价格带来支撑: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过去五年季节性均值为-0.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2个百分点,主要在于12月临近元旦假期出行。根据飞常准大数据,12月境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环比下降0.87%,降幅较上个月收窄5.4个百分点。旅游价格环比上涨0.1%(前值-5.6%),十年环比季节性均值为-0.1%,飞机票价格由上月下降8.6%转为上涨4.6%,电影及演出票价格分别上涨0.9%和0.7%。
手机、家庭服务等价格环比超季节性回升:通信工具12月环比上涨3%,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上涨,主要原因在部分品牌新款上市的带动,11月26日华为 Mate70系列发布上市,为12月手机价格的上涨带来较大支撑。生活用品及服务环比上涨0.3%,其中家用器具环比上涨0.4%,家庭服务环比上涨0.5%,由于2025年春节比往年提前,部分消费者为了避开高峰期,纷纷提前预约家政服务,带动家庭服务项略超季节性涨幅。其它项中,冬装换季上新,服装价格上涨0.2%,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以及中药价格均上涨0.1%;房租、交通工具、通信服务、邮递服务、教育服务以及西药项价格基本持平;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下降0.3%。
核心价格同比增速继续回升:12月份核心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本月手机、家庭服务等价格环比超季节性回升,对核心CPI价格带来支撑。
生产需求淡季拖累环比转降:一方面,生产需求淡季拖累黑色有色等商品价格回落,钢铁、有色金属需求价格回落。黑色方面,电厂存煤较为充足,煤炭新增需求有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9%。冬季进入传统生产淡季,高频指标看,12月高炉开工率、电炉开工率、电炉产能利用率、螺纹钢产量以及水泥发运率等均有不同幅度回落,房地产、基建项目淡季陆续停工,钢材需求有所回落,下游贸易商冬储热情不高,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逐步推进,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上涨0.6%。全国降温、雨雪天气扩大,电力、燃气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0.9%。有色方面,国内终端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社会库存进入缓慢累库周期,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均与上月持平,其中铜冶炼价格下降1.7%。原油方面,OPEC+延期减产叠加亚洲需求有望改善,12月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但均价较11月小幅下跌,国内石油开采和加工行业分别上涨0.1%和0.2%。另一方面,耐用消费品分项环比回落幅度大,价格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3%,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0.5%。
CPI保持温和回升,PPI有望持续收窄:CPI将保持温和回升趋势,主要源于翘尾因素改善,预计2025年增速均值在0.5%左右,全年走势较为平稳。能源和食品对CPI的贡献可能走弱,而核心CPI的表现将成为关键。一是猪价平稳回落,但下行斜率或较为温和;二是供应过剩风险与需求增长乏力构成主要挑战,油价或承压;三是消费动力释放和PPI修复,支撑核心CPI小幅回升。PPI同比降幅有望持续收窄,翘尾因素持续改善和增量政策效果显现支撑PPI呈现渐进回升态势,预计2025年增速均值在-1.1%左右。一是超常规逆周期增量政策出台有望带动工业品价格回升;二是M1增速止跌上行,对PPI修复带来支撑。
二、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消费者信心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CGS-NDI研究:全球产业链系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章俊丨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S0130523070003
一、核心观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前瞻性立足点,也是全球共同发展诉求。全球经济在多重风险和冲击下处于缓慢、动荡的复苏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减弱,我国经济也存在内外多重挑战。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全球带来新契机。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创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我国重要改革目标和举措,同时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举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变革是历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格局变动的主要推动因素。从历史来看,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催生新的生产要素,新要素与已有要素叠加释放更大的生产能力,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新产业。且每一次技术变革的引领之地基本都会成为新的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并推动全球分工和连接模式发生变化,引发全球范围的产业链网络的重新洗牌和布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全球产业链重塑?
从空间链来看,创新格局演进通过细化国际分工、助力各经济体培育差异化技术优势、催生技术贸易保护等机制,重塑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例如,技术优势调整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美国在半导体、东盟等新兴市场在数字产业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优势。
从供应链来看,技术赋能的优化作用贯穿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端的全覆盖,并通过智慧供应网络平台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与安全韧性。
从价值链来看,将高新技术引入产业链的特定环节,能够实现“沿产业链创新”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数字创新促进新要素的产生,消除产业链中的卡点和堵点,能够推动链条的整体优化和升级。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球产业链面临哪些挑战?一是科技竞争催生技术保护主义,全球产业链或面临卡堵失衡问题;二是供应链网络成为数据传输新载体,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挑战;三是新兴产业和技术能耗问题突出,相关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承压;四是新旧技术更迭,传统产业链面临转型升级困境。
掌新质生产力之舵,迎产业链变革浪潮。在此次浪潮当中我国具备独有优势:其一,工业门类完备,生产端核心地位难以动摇。其二,创新实力稳步提升,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其三,内需空间有望释放,为技术向消费品转化提供消化渠道。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帮助中国抓住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链在空间、效率、价值维度上全面优化升级,具体发力方向包括:一是要统筹国内外产业优势,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全球布局;二是要探索掌握供应链前沿技术,强化供应链安全韧性和现代化水平;三是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我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四是要防范数字、绿色及经济风险等隐患,应对科技变革背后的潜在挑战。
二、风险提示
技术变革方向和进程不确定风险;
国际环境超预期变化风险;
国内外政策超预期变动风险。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1月1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每日晨报 - 20250110》
分析师/责任编辑:周颖
评级体系: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