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核心是人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必须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建立起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系统观,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1月12日,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第十六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标准与评价实验室主任顾晓松介绍,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高地,引领未来产业创新风向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标准与评价实验室主任顾晓松
顾晓松院士表示,如今,人们正面临着肿瘤与慢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严峻挑战。随着公众健康与养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加速,重大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社会因素的相互交织与相互影响,共同驱动着医药行业需求的加速释放。
“为进一步推动医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体系化建设。”顾晓松院士谈到,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功能整合联合作用,构建具有良好生态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孵化平台,探索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大投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除此之外,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产业的突破,还要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顶尖科学家的领衔与高端人才集聚作用,使之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高地和发展高地。
据介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今已组建成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将集聚一批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院院士在内的战略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重点围绕新药研发、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设备与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器官芯片、合成生物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多个细分赛道,建设若干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之间搭建交流共创的桥梁。顾晓松院士在论坛中分享,一位因交通事故导致神经损伤将终身残疾的患者,在植入再生神经后,经过两三年的治疗恢复,重新回归了正常生活。
顾晓松院士表示,建设若干个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是推动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可以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惠及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