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新年伊始,北京基础教育将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改革走向,又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成了很多家长尤为关心的问题。
京城教育圈梳理了2024年教育改革的大致脉络和走向,预测出了2025年北京中小学教改的十大风向标,涉及中考、集团化办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0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呈现四大新看点
自去年9月新学期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浪就没断过。
东城区,南北两大名校北京二中和汇文中学相继官宣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相关阅读:),北京二中面向集团内外3-9年级同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体验活动,汇文中学成立了洪朝生学院。
西城区,成立了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西城分院,聚焦数学、科学、人文三大领域,且首次把小学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的名单中。(相关阅读:)
海淀区,人大附中、十一学校、101中学等学校先后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随后又公布了新一批共8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24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相关阅读:)
朝阳区,发布了朝阳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通过协同育人创新行动、课程体系优化行动、科学教育提质行动等措施推动科学教育。此前获批的全市首个科学高中——北京科学高中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将于2026年启动招生。
丰台区,成立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联手丰台“十强校”构建发展共同体,面向丰台区招收学员。(相关阅读:
此外,通州、大兴、昌平、房山等北京多个区也都陆续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可以预见,202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然是一大教育热点,并且呈现出了新的看点:一是面向全体,人才培养辐射面更广,也就是说牛娃普娃都有机会;二是更加重视早期培养,小学阶段创新潜质的挖掘培养更为重要;三是不仅局限在科学领域,还会扩展至人文、社科、语言、艺术、体育和跨学科领域;四是大中小全链条贯通培养成风向标。
02
集团化办学进入2.0时代
2024年年底,北京多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布局都发生了巨变。
海淀区,十九中加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团,北师大二附中海淀学校加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相关阅读:);西城 铁二中、十四中和育才学校三所十二年制学校组建为一贯制学校发展共同体(相关阅读:);朝阳区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官宣扩军,新增5所成员校、4所联盟校,其中包括3所民办校(相关阅读:)。
从目前海淀、西城、朝阳等区教育集团布局的调整动向,不难想象,未来北京多区集团化办学也或将探索全新的模式:从覆盖范围上看,民办校加入公办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集团全覆盖;从合作形式上看,由“强带弱”变为“强上加强”,优质学校和知名教育集团以联盟的形式强强结合;从培养体系上看,优质小学或将纳入中学教育集团,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成为主流。
03
集团直升名额大幅增加
多渠道 新载体”进一步扩容
随着教育集团格局的调整,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集团直升也迎来了全新的模式。
在北京“多渠道、新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下,以多样化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升学渠道和成长路径,是2025年中小学教改的重要方向。这也意味着,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集团直升将全面铺开。
从此前西城各教育集团公布的直升名额来看,数量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增加了20个,北京八中增加了约25个....... 可以预见,未来北京中小学教育 集团直升名额增加将会是一个重大趋势,这也将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
继西城之后,北京各区中小学教育集团也将会陆续官宣直升名额以及直升规则,京城教育圈将持续关注,敬请期待。
04
中考小四科不再计入总分
数学、物理难度或将会加大
2025年北京中考将迎来重大变化,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将从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成绩。中考总分为510分。
考试科目中,道法变为开卷考,总分80分,其中笔试成绩70分+综合素质评价10分,考查的不单单是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点,更看重学生的观点,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同学们还是要理解学习。物理科目中实验操作考试融入日常课堂教学、随堂组织,考试分值为10分。
此次中考改革的变化总体来说就是:大减法、小加法,风向越来越转变为选拔。一方面很多靠死记硬背、刷题就能考好的科目减少了。另一方面,不算体育和开卷的道法,中考只有4个科目,区分度必然要增加。可以预见,数学、物理、英语难度或将提升,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因为这两科是可以起到区分等级作用的。这一点,从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上就已经窥见了端倪。(相关阅读:)
考试难度增加,适应考试变化的学生仍然能拿高分,但在学习中习惯死记硬背、盲目刷题的孩子,就会觉得考试变得越来越难。所以,只有提升学科思维的品质,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才可以适应新中考、新高考。
05
考试命题将增强应用性
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
最近几年,北京中高考的考试命题形式越来越新颖、灵活,通过设计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考查思维过程以及创新素养发展水平,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
在市教委发布的最新课改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坚持以学定考、依标命题,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能力素质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育人。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
这也意味着,不论是中高考,还是日常考试,考试命题都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将会是今年的一大重要教改趋势。
建议学生学习知识时一方面强化思考和思辨的过程,看清知识本质,去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结构,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遇到新知识多进行关联思考,形成知识网络,在经历和思考中不断延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理解力和解决力。
06
以“课程”为中心撬动基础教育改革
逐渐形成北京经验
京教君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各个中小学都在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特色课程”成为一大焦点。北京自2024年正式进入“课程改革年”以后,毫无疑问,“课程”仍将是今年中小学教改的关键词之一。
去年7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北京要攻坚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
同时,借助“课程改革年”契机,北京市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形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北京经验,把国家的育人蓝图变为区域和学校的“施工图”,撬动首都基础教育系统性跃升。
可以预见,今年北京各中小学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多形态并存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07
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主流
新课程、新考试命题,也必将会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
1月3日,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提出未来北京将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专家分析,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老师要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从真实问题出发,确定学习主题,设计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08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治未病”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
2024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在“市民对话一把手 提案办理面对面”访谈节目中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重点放在“治未病”、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上。(相关阅读:)
目前,北京市教委推出了优化课间时长、“健康一起来”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家校社合力、加强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等举措,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要倡导良性的竞争和适度的压力,让孩子不断去优化自己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预见,今年北京市教委将会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在课程建设、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也会渗透到其他领域,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
09
人工智能全面推开
全面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类AI产品推陈出新,教育的逻辑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正深刻地重塑我们的课堂与学习方式。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了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
去年9月,北京市教委公布新一批智慧校园示范校,17所小学、38所中学入选。加上首批的36所,目前北京已有72所中小学被评为智慧校园示范校。未来,市教委还将进一步鼓励引导推动各区、各学校全面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北京特色、学校特点、专业特长的数字教育应用样板。
据了解,目前北京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通过AI技术赋能教育,比如交大附中与北京联通海淀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交大附中智慧校园建设;清华附中学院路学校通过AI实时分析课堂数据,为学校教师进行精准教学追溯、教学反思、教学问题诊断、教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数字化也将会贯穿在教育的各个过程,越来越成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10
六大行动,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5年,首都基础教育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上仍在持续发力。
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中,明确指出,北京将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
具体包括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每所小学至少配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引导竞赛活动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如社会单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等。
此外,北京市还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校辐射带动作用,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可以预见,未来北京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一方面会从基础教育抓起,甚至下探至幼儿园阶段,从娃娃抓起,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将通过学科竞赛、综合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勇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京城教育圈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