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参考消息网1月2日报道(文/殷晓圣)在阳光丰沛的波黑南部,湍急的内雷特瓦河将莫斯塔尔城一分为二。一座始建于16世纪的古桥静卧河上,如一位长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莫斯塔尔古桥是一座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单拱石桥,桥两侧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20多米高的桥上,不时有勇敢的跳水人一跃而下,引得游客驻足欢呼。如果不仔细看,恐怕很难发现,这是一座被炸毁复建的古桥。
很多人以为这座古桥在炸毁前就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实际上,它却是在重建后获评的。为什么一座被炸毁重建的古桥能入选世界遗产?在莫斯塔尔古桥重建2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这座古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莫斯塔尔是波黑的第五大城市,人口约十万多。历史上,莫斯塔尔矿产丰富,是贸易重镇和交通要塞,一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统治,也因汇集了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人们而被称为“东西方的十字路口”。
莫斯塔尔来源于土耳其语“守桥人”一词,因为当时这里有一座木桥沟通两岸商贸。随着两岸人口增加,货物和人员往来更为频繁,1557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坚固的石桥来取代原有的木质吊桥。最终历时9年,这座全长约30米,宽4米,高20余米的石拱桥建成,如一道彩虹悬跨在内雷特瓦河上。
古桥街区融合了土耳其、地中海和西欧多元建筑风格,两岸建有清真寺、天主教及东正教教堂,居住着波什尼亚克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和犹太人等不同族群。
几百年来,古桥不仅连接了河流两岸的居民,更连接了东西方文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象征。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波黑爆发战争。这座幸免于二战、屹立了400多年的古桥在莫斯塔尔围城战的炮火中被炸断。老桥的坍塌也象征着波黑不同族群之间的决裂,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多个国家及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莫斯塔尔古桥的重建工作于1999年正式启动。
重建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团队与当地工匠紧密合作,还邀请到了土耳其方面的专家,确保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工程严格按照原始设计和材料进行,力求恢复原貌。
2004年7月23日,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莫斯塔尔古桥终于重新屹立在内雷特瓦河上。2005年,古桥及其周边地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波黑首个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莫斯塔尔古桥修复与保护的一大意义在于,当地以此为契机推动沟通和理解,搭建交流对话、促成共识的桥梁。例如,当地发起的东南欧地区文化部长会议就是因古桥保护而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世界银行发展融资副行长西尾昭彦指出,古桥的重建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推动了当地战后经济恢复。古桥重建开放后吸引了大量游客,繁荣了周边商圈,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增加,莫斯塔尔古桥也面临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萨拉热窝办公室主任西尼沙·谢舒姆指出,随着游客数量逐年攀升,如何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在发展商业中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同时保障游客和居民的良好体验,一系列矛盾变得尤为突出。
为应对这些挑战,教科文组织正在协助波黑政府加紧制定新的保护和管理计划,包括做好游客流量监测、加强桥梁结构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引入通行费系统和遗产通行证,以改善日常管理并为保护工作筹集资金。
此外,谢舒姆还强调了当地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莫斯塔尔的跳水人就是很好的古桥守护者。他们和古桥朝夕相处,是最能及时发现问题,协助保护的关键人物”。
莫斯塔尔古桥保护团队的专家还建议,在城市中,尤其是古桥周边建立更多的游客服务设施,以分流游客,减少对桥梁的直接压力。“要让大家知道,莫斯塔尔除了古桥,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游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