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乡村工匠”“工艺美术师”“木雕设计大师”,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技艺传承人的张关保,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深得各界好评。
张关保1979年出生于曲靖市会泽县田坝乡,祖上皆为木匠,行走于乡间盖房子、做家具,还擅长在橱柜、椅子等家具上雕刻花草、动物等图案,在当地很受欢迎。
张关保小学毕业后就跟着家人开拖拉机,外出做木活。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名好司机。但随着他越来越迷恋老树桩、树根这些“宝贝疙瘩”,左邻右舍都不理解,“花时间拣来那么多柴火有什么用,有时还花钱买。”“不好好干正事,可惜了”。乡亲们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他。
2007年5月的一天,来到会泽县城打工的张关保在吕祖阁看到一张核桃木茶桌,竟然卖了4000多元。原本仅值几百元的树桩,经工匠雕凿后,价格翻了十几倍,这钱,赚得也太快了。看在眼里,他谋在心上,不禁打起了家里那几块老核桃树木板的主意。
半个月之后,第一个核桃树茶具就像模像样地摆在了家里。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完成第二件茶具,就有人盯上了他的“处女作”。见有人看上自己的“作品”,他连价都没喊,任买方给价。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他在木头上淘到的“第一桶金”,净赚了1000多元。
随后,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不到半年时间,自家的树桩、木板就被他变成了实用品或工艺品。经过两三年的琢磨发展,张关保从乡亲们眼里的“不务正业者”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草根艺人”。
“只要坐在树根前,我就会忘记一切,木雕才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张关保找准了人生的方向。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2010年,张关保把加工厂搬迁到会泽县城,成立“晨冉木文化创作中心”。随后注册公司,建基地、产业园,张关保的木雕产业已初具规模。
走进晨冉产业园,两层阁楼古老而厚实,里面的马鞍灯、沉木吊灯、壁柜、茶桌古朴自然。张关保介绍,这些民间老物件通过重组利用,再次实现了它的价值。“在体现艺术的同时,又赋予了‘废木’生命,实现了古木今用,变废为宝目标。”张关保说。
在加工车间,大小木料琳琅满目。工人们锯木、凿榫、抛光、安装,一派繁忙景象。
张关保正在聚精会神地雕刻茶桌上的金蟾。他介绍,在设计创作中,要因木而宜、就势造型,能大则大,宜小则小,既保留原有的自然美、残缺美,又赋予一些现代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让作品“活”起来。
在茶具上嵌入“嘉靖通宝”,工艺品上刻上“诚信”,古树桩上雕刻“凤凰”……融入的文化元素多了,作品的文化品位也就随之有了较大提升。
他的根雕作品《凤引九州》荣获第三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神工•百花奖”金奖。《一品清廉》《隆》《冉》分别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银奖和铜奖。《出水芙蓉》荣获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云南伴手礼”百名木匠木质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大赛“创作奖”。一件件作品先后走出会泽,走进省城,走到省外……
“我们的黄杨木椅子、工艺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茶桌、老物件销往曲靖、昭通等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左右。”张关保说。
来自矿山镇的魏元成已经在产业园工作4年。他告诉开屏新闻记者,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干木活,今年已经是第35个年头了。2018年,魏元成家通过易地搬迁进城过上了好日子。他说:“现在每天能挣260元,老板待人很好,这份活计做着舒心。”
据了解,晨冉产业园现有长期务工人员9人,年用零工百余人,年支付工人工资30余万元。
学无止境。张关保先后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的曲靖市文化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云南民进“春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会泽县非遗研学活动等数十场,不断提升自己。他的木雕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可以说,他对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匠心独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多年的学习与品鉴,张关保的木雕理论知识,塑形技艺得到进一步升华,先后被选树命名为“会泽县第一批会泽工匠”“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泽木雕技艺代表传承人”“曲靖市乡村工匠”“曲靖市工艺美术师”“云南省木雕设计大师”等荣誉。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尹永权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猫恩泊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