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看点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是没有儿童观的。他们意识不到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是一份很大的责任。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儿童观,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既然过度保护和完全放任,都不是培育孩子精神种子的最佳方式,那父母到底该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记录整理丨火青 编辑丨白滔滔 排版|Sherry
为什么幼儿园是
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
人类生命在妈妈孕期时形成初为人的物质身体:精子和卵子相碰的那一瞬间,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的身体,要用九个月的时间。
出生后的这个小婴儿其实是给精神生了一个胚胎,精神继续在婴儿的物质身体里孕育,一共需要孕育六年。所以经历六年,才拥有人类精神的人诞生了。
所以,到六岁之前,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就像种子一样,到了那个时间,用什么方式发展/哪一部分去建构精神内涵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无论你是什么阶级,是穷还是富,是黑还是白,你的孩子从零到六岁都是一样的,都要经历:人类内在精神的关键发展期。
接着六岁开始,种子它在萌芽,要用整整十几年的时间才成熟。18岁成熟的只是物质身体,而精神成熟的人要到21岁。
所以说人们规定21岁才能结婚。
正如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卡皮查说的那样: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
他阐释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答应小朋友或别人的事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西方现代教育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0-24岁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婴幼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
夸美纽斯尤其重视人类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可亲些,儿童是我们不忘谦虚、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的镜子。
电影《窗边的小豆豆》
由此,夸美纽斯提出了“母育学校”的概念——而这,正是“幼儿园”最早的雏形。
幼儿园的教育,正是为了给孩子奠定一生基础的最重要的教育。
过度保护和完全放任,
都不是培育精神种子的方式
我总结现在的家长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
一种是特别珍爱孩子,这种呵护和保护的关爱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已经到了很焦虑的地步。
另一种是父母放任孩子长大。因为自己年轻,忙着上班拼搏,给他们准备好钱就行了,不去关心孩子。尤其是爸爸们,孩子有妈妈照顾就行了,或者扔给保姆。
狗、河马、鸭子……除人类以外的动物都是一出生就完整了,内在精神和外在身体都是完善的:出生半小时就会走路了。
而我们人类很奇怪的是:
从身体上讲,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早产儿”。这是人类大脑发育,导致头颅过大,不得不“早点儿生出来”的缘故;我们的孩子,必须在出生后,再进行一段发育,身体才可以达到动物的“第一天”的状态。
更不用说,我们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发育我们的精神了。人类之所以可以成为地球所有物种中的统治者,跟我们进行了长期的精神发育,是直接相关的。
人内在的精神必须在你出生以后,在你的父母影响下,你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才能成长起一个内在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内在精神才能适应将来人类的生活。否则你就不能够适应人群的生活,无法活下去。
所以,当孩子出生后,你作为一个勇敢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你怎样看这个孩子是最重要的。
你是把孩子当宠物,还是把孩子当上帝,还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易碎的宝贝,把它捧在手里,含在嘴里,还是把孩子当成麻烦,还是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
你怎么看孩子,你与孩子说的话,给孩子安排的生活,给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不一样的决定着这颗种子的成长。
你的儿童观,
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姥姥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小区里玩,玩着玩着,姥姥就藏起来了。
那个孩子一转脸,不见姥姥了,吓得眉头皱起来,脸皱在一起,吓得好像是世界的末日到了,眼睛里的那种恐惧让人心疼。
一个三岁孩子的基因告诉他,你离开你的依附人,离开安全的环境,离开了他的窝,是没办法活命的。
这种要丢性命的恐惧,是在基因里不能控制的,不是他想出来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位姥姥的儿童观:可能是带孩子无聊了,为了逗这个孩子玩儿竟然藏起来,开始拿孩子当玩具了;也或者,她想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把孩子当做士兵了。
李跃儿芭学园望京园
我们也看到有的家长会对大哭孩子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爱跟谁跟谁去啊,你不走你就一辈子蹲这儿。”一个才三四岁的孩子,家长如果这样说孩子,那么这个家长明显是把孩子当麻烦了。
你会指着孩子去骂他爹,说:“你那个死爹,成天就知道在外头疯。你妈都累成这样了,他都不来管你,你还哭,你再哭,我不要你了!”像这样骂孩子连带他爹一起骂,这样的家长,那真是把孩子当成物品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怎么看待孩子,拥有怎样的儿童观,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这非常重要。
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其实,是没有自己的儿童观的。
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想象了一下美好的生活场景:等有了孩子,孩子陪我逛街,孩子打扮特别可爱,领出去人人都喜欢都羡慕等等。
根本就没有想到,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份很大很大的责任。
结果呢,一旦孩子出生,发现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那么大的责任要负,就崩溃了——心里想,我为啥要这个孩子呢?没有孩子的时候明明日子过得那么好。如果时光退回去,我绝不会结婚,绝不会要孩子。
但是,“把孩子给塞回到肚子里”,毕竟,只能是气话,是不具备一丁点儿可操作性的。
那么,就在意识里,已经把孩子当做“麻烦”“多余的”“干扰的”物品了——你把孩子视作麻烦的心理和眼神,以及所有你的灵魂会透过你的身体让孩子感受到。
那么,请问,这样长大的孩子,如何能够珍惜自己生命呢?
家长儿童观,以及做法和态度会形成孩子的人生观——错误的儿童观,也在无缘无故的伤害着孩子,降低着人的品质。
无论你以后让他读了多少兴趣班,考了多么高的分数,付出一生的代价,最后却培养了一个痛苦的人。
最后,由于这个痛苦的人,你自己变成了痛苦的老人,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对人类没有一点意义。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的见地和观点立场决定了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作为父母, 我们对待儿童的观点去看孩子决定了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
孩子是一颗种子,
我们要关怀和支持
正确的儿童观,是把孩子看成一颗种子,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关怀,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发展。
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懂得这颗种子是如何发芽的,长叶子的——还要懂得这颗种子里面的精神,是如何发育的、成长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
孩子在两岁半时开始了控制排泄的关键阶段,种子开始萌芽。
在这个阶段中,父母真正的懂得孩子吗?可以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吗?
要知道,这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有一种父母,会这样对待,他们会嘲笑地说“臭死了”或者充满爱地说“臭宝宝臭死了”。
结果,两岁多的宝宝每次去卫生间,必须把衣服脱光光一丝不挂的,然后把家里的东西,卫生间的盆盆罐罐全部拿来把马桶整个围住,才会排泄。
父母觉得宝宝的行为很有意思,到处与亲戚朋友分享,殊不知父母这样负面的反馈已经让孩子感到羞愧和不安,逐渐形成对排泄的恐惧。
孩子会认为,自己排泄的自然需求是可耻的,他用家里卫生间的东西围起来不让臭味散出去。
这不当的爱的语言,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问题,错过正常发展的机会。
最终,在社交和学习上出现困难,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生活。
那么,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读懂孩子并给他自由练习控制括约肌的机会。
要知道人类基因中赋予了孩子一种特质,当他们憋得受不了时,释放的瞬间会感到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这种体验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
当父母给予正确支持和引导、给足孩子自由探索和练习的机会时,孩子会出于好奇反复尝试,将自己的感受和身体反应结合起来,从而理解这一过程的意义。
最终,孩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身体,健康的成长。
再讲一个玩水的例子。
一个小孩可能已经习惯了身边的杯子,但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杯子可以装水,而这个水可以通过壶倒入杯子中。
这个发现促使孩子不断尝试,把水从壶倒入杯子,再将杯子里的水倒回壶里。
这一过程对他的大脑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这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丰富。
作为父母,我们这个时候一定要读懂孩子。理解并支持这种探索,观察、协助并提供适合的环境。
绝对不要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以负面情绪干扰孩子打断他们的活动。
所以当小朋友看到水壶想伸手去触摸,对水充满兴趣,想要看看水流出来会怎样的时候。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这是一种探索的冲动。
父母一定不要担心孩子会打翻水壶,甚至把水洒到地板上。千万不要大声说:“小心点,不要碰那个!”
而是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准备一个安全的水盆让孩子在里面玩水,引导孩子“你想看看水吗?我来帮你!”
孩子通过触摸、玩耍,能够学习到因果关系和物体特性,且满足好奇心。
再讲一个发生在芭学园里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我走进幼儿园,一个五岁的孩子对我说:“大李,你等着,我要跟你结婚”。
面对这样一件事情,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怎样反馈他呢?不能说“21岁才能结婚”这样马上教育他的话。
我是这样说的:“你知道吗?一个女士被一个男人求婚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噢,我好感谢你。我好幸福哦。但是得等着你长到21岁,我会等你长到21岁的。”
结果过了几个月,我又一次到幼儿园去。这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说:“大李,我不能跟你结婚。”
我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等我长到21岁,你就老死了。”
这时候听到这样难听的话,你是不是马上心里不舒服了?就会教育他?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于是,我就告诉孩子说:“你说的太对了,有可能到那时候我就老死了。确实就不能结婚了,但是呢,我也要告诉你,我现在已经有老公了。
你发现没有,这个孩子甚至学会计算,他想通了这个事情:等他长大了,我就老死了,结不了婚。
这是我们给孩子时间,他从内心去认知和思考,去进行逻辑计算的一个过程,最终他做出的一个决定——他不能跟你结婚了。因为你就老死了,所以不能结婚了。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这就是给孩子给人类自我成长的过程,可以发展自我的空间。
精神足够强大,人格就形成了,
就可以抵御外在变化
性格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特征。
而人格则是对这些特征的提升和完善,使其更加有利于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比如应对挑战、建立人际关系,并实现自身潜力。
为了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人格,打个比方:
人格就像是一个交通工具,帮助我们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无法实现目标。无论是火箭、飞机、汽车还是自行车,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旅程。
自我本来是可以自然成长的,是我们在内心对这个世界,对遇到的人和事有一个经过了观察的判断,经过了总结的归纳,并确定无疑的自己认可的一种见解,这叫自我。
有了自我,我们就对万事万物有了自己确定的看法,有了确定的看法,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当我们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会拿这个自我的尺子来衡量这件事情到底做还是不做。
比如当其他人都闯红灯时,我也正赶时间,我会怎么样呢?当别人都偷东西时,我也遇到困难了,我也一样去偷吗?
所以,第一,当别人的自我与孩子的自我产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家长能不能给到孩子支持。
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做孩子人格交通工具最重要的发动机。
第二,我们孩子一定要能够抗造皮实。
我们要有这个认知:好事情不能永恒,所以失去了不会痛苦;而坏事情也不会永恒,当坏事情来了,孩子知道即便是解决不了它,就在那儿等着它也会过去。
第三,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在遇到所有事情的时候,第一信念是我能够解决,接下来才是我用什么方法解决,解决不了我再去另想办法。孩子一定要有:遇到困难,遇到灾难,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都不会被打倒的信念。
第四,能够理解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的能力。
思考孩子的一生,再去决定当下要做什么。因此,我们作为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和树立起来最好的交通工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变迁,机器人造到什么样子,你的孩子依然具有跟他们竞争的能力。
备注:本文根据白滔滔与李跃儿对谈的记录整理,未经对谈者审阅。
李跃儿: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等,创办李跃儿芭学园。
图源:freepik/INS/网络/李跃儿芭学园/pexels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