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社会是否有活力,是衡量社会治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社会的多样性越强,蕴含的创造力才越大,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越足。
当前社会最大的挑战就是“内卷”和“内卷式竞争”,而这背后是一条狭窄的社会上升通道带来的焦虑与挤压。由此导致“万人过独木桥”的“狭路相逢”,而无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社会需要秩序与稳定,也需要活力与发展,但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对矛盾。没有活力的社会看似稳如磐石,却也失去了发展预期与增长势能。缺乏秩序的社会可以浑水摸鱼,却带来强烈的不安感和投机色彩。
社会治理的悖论在于“既要、又要、还要”,但也可以追求“既能、又能、还能”。一个社会既可以是秩序井然的,也能够是活力四射的。社会治理切忌整齐划一,却暮气沉沉。这需要社会治理健全体系并增强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增强社会流动性,让我们进入大加速时代。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忙得停不下脚步,也带来社会的虚无化与空心化。要增强人的方向感、意义感与价值感,减轻被裹挟其中而难以自持的被剥夺感。
社会就像市场一样,难免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更好地有所作为。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日益精细化和技术化,这使政府越来越清晰地“看见”社会,对社会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社会治理不是治理社会,社会是治理的参与者,而完全不是被治理的对象。政府对社会的穿透不应让社会无所适从,带来社会的无所遁形。这会挤压社会治理的空间,带来社会自身功能退化,也使政府不堪重负。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让社会的回归社会,才能去谈社会治理如何创新。
中国是一个关系主导型社会,各种关系在社会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关系、人情与面子,既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也让中国人背负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它会导致社会逐步圈层化和封闭化,让社会公平受到侵蚀,让社会活力难以释放。
在从乡土熟人社会走向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社会转型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是破立并举,打破任人唯亲、公私不分和以权谋私,建立以共识规则为主导的社会运行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的活力来自人的流动和互动,这既有横向的流动,也有纵向的流动。我们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社会选贤任能,优胜劣汰,让每个人都能够发光发热,对未来充满奔头与盼头。与此同时,社会兜底保障,满足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让一个人掉队。这可以避免人们有后顾之忧,激发消费活力和创业热情,并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