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综合、实践与创新,旨在提升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人才自主、贯通培养的质量。近日,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举办了一场以“育人为本,多元融合”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实践学习展示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专业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会议聚焦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鼓励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跨学科学习成果展示
打造特色创意集市
研讨会内容丰富,涵盖了特色活动体验、跨学科课例观摩、学生成果展示、学校主旨报告、互动分享及专家点评等多个精彩环节,为与会专家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感受跨学科学习魅力的平台。
在当天展示的13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上,北医附小教师将多学科知识巧妙交织,为学生们精心构筑起一座座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通过课程设计的主题聚焦、内容精选、方式创意,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展现了卓越的综合素养,显示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热情。
北医附小师生别出心裁,将跨学科学习成果搬上展台,为参会嘉宾呈现了一个特色创意集市。集市中,科技与传统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艺术与文化完美融合,师生的创意与智慧形成了充满校园特色的文创产品。参会专家通过亲身观摩、体验参与、共创作品,深切感受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亲身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对学生们跨学科学习的成果频频点赞。
在特色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精心编排的情景剧,生动展现跨学科学习的成果。从活力四射的排球表演,到韵味十足的京剧演绎;从E+星球小院士们专业而深入的项目式学习汇报,到音乐课AI作曲带来的艺术创意展演,每个环节都展现了学生们的独特创意和无限活力。
从“主题统领”到“四维联动”
推动跨学科教育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上,北医附小管理团队三位领导进行了精彩而有深度的主旨报告。其中,田国英书记以宏观谋划的视角和细腻整体的思考,围绕“育人为本 多元融合”主题,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赋能全面育人新样态中的重要作用,并生动展现出从“主题统领”到“四维联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实施的育人效果,推动跨学科教育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田国英
王含校长分享了学校自2022年至今以“学-研-行-思”作为校本研修的主渠道,开展序列化、长周期学习的成果。该校采取四级递进式跨学科教研模式,实施“三课”研修探索,在跨学科学习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王含
王禹群主任则从解决德育问题的视角出发,通过鲜活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育学生行为规范、促进素养提升、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中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德育主任王禹群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北医附小与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深度合作,北医附小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当天参加研讨会的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陈亮副校长高度评价了北医附小在课程建构、集团课程联研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他对北医附小学生的乐观自信品质由衷欣赏,并强调这些品质正是新时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素养。陈亮副校长指出,北医附小与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深度合作,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跨越传统界限、探索多元成长的广阔平台。
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陈亮副校长
跨学学科主题学习“跨出学科
在实际中解决真实问题”
多位参加研讨会的资深教育专家对北医附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专业剖析与精彩点评。北京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室主任江峰巧妙地用“跨”“创”“玩”“有”几个关键词,精彩解读了北医附小在教育创新征途上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跨”不仅拓宽了教育的视野与深度,更促进了知识的跨界融合;“创”则如璀璨火花,点亮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无限想象;而“玩”的引入,让学习之旅变得活泼有趣,寓教于乐;最后,“有”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北医附小的教育成果,更彰显了学生们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品格高尚的“有敢、有为、有品”精神风貌。
北京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室主任江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定荣在点评中高度评价了北医附小通过举办丰富有品质的活动和实施问题导向的顶层设计,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升级,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全面铺开跨学科学习活动。他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是学习、然后在学科核心问题上,要跨出学科,在实际中解决真实问题。北医附小团队秉持先进的教育思想,注重系统思维与迭代升级,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与目的,强调知行合一,综合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积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伙伴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定荣
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专委会名誉理士长陶礼光幽默风趣地提出“看得出来”“带回去”。他深感北医附小跨学科学习的创新与实效“看得出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老师的专业素养外显,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具体体现。他希望参会嘉宾能“带回去”以下宝贵经验:五育并举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党建引领下的课程领导力、德育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以及集团办学追求优质均衡的经验,这将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
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专委会名誉理士长陶礼光
“用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撬动100%的深化课程教学变革”
在研讨会点评中,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陈晓莉指出,研讨会不仅气氛融洽,而且展现了学校五育并举的特色。她赞扬了跨学科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学方法的新颖以及孩子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并强调“好的课堂”源于教师的创新备课、对孩子的同理心、教研专家的引领以及管理层的全面保障。她特别提到,家校协作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北医附小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她鼓励跨学科的探索应跨界、跨时空,融入生活,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北医附小的教育成果,也为全市的课改行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陈晓莉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认为,这是一场情理交融的研讨实践,一场师生互动的交相辉映,严谨的思辨、温暖的话语,都在鼓舞激励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也在感动温暖着我们育人的情怀,促进我们教书育人更有方向、更有动力,也更有定力。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
她指出,一是要明确教育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2022版新课标正式提出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医附小用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撬动100%的深化课程教学变革,体现出教育要与时俱进拥抱未来的“变”。更重要的是,教育对“育能力育素养育国家的人才”上始终是不变的,正所谓“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决定一个人成长的快不快、远不远、高不高的就是思维,而思维恰恰不是单学科可以满足的,一定需要学科价值以及跨学科所产生的1+1>2的无限可能,这也是高阶思维培养的重点。三是要开门办教育。北医附小是个面积不大的“小学校”,但凭借“小团队、深研究”稳扎稳打,形成骨干先行、同伴互助、专家伴跑、搭台成功的经验,更看到了孩子眼中充满自信勇敢、友善温暖的光芒,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同时,学校积极开拓优质资源,形成一个大的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体,这是一种教育理想和社会进步的亮丽的风景线。
文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