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河北,区域经济,产业
近年来河北经济回升向好、亮点频现,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3.5%左右。
需求端,投资有力增长,其中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增长更快,且新老动能均有发力。消费稳中有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近地区相比居民消费意愿已处较高水平,仍待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旅游带动。出口规模尚小但增长较好,机电产品、钢材、农产品是出口前三大类商品,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增速亮眼。
生产端,呈现“一四五”的三次产业结构。虽然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但相较于全国仍呈现“重工重农”的特征。三次产业均呈现基本盘明晰、新动能渐成的特征。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拥有畜牧、蔬菜、果品等特色优势产品,白酒、芝麻香油等多个加工集群入选国家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工业方面,整体营收增长尚可,但多数行业盈利承压;万亿钢铁行业居支柱地位,贡献三成营收,民营龙头集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部分领域已跻身国家级产业集群;兴魔方(X-CUBE)“区域+行业”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显示,河北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主导行业居全国B档,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服务业方面,物流经济体量大,“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战略定位走深走实;旅游经济已好于疫情前水平,“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影响力逐渐提升、潜力可期;京津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带来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综上所述,结合河北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河北产业经济发展亟需把握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建议:
第一,强产业:分类施策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是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拉长优势产业长板。应对下游钢材消费结构变化,培育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并把握绿色低碳发展主旋律,探索河北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二是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用好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扶持京津优质科技成果在河北中试孵化、落地转化;并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推动河北企业融入京津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强支撑:发挥优势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一是发挥物流优势,打造枢纽经济优势。开展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并分类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二是发挥算力优势,推动算力供需双提升。加强算力供给与绿色电力的融合,打造绿色算力枢纽标杆;并加强算力供给与需求生态的对接,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河北省,简称“冀”,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核心腹地。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的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强调,“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北京、天津要持续深化对河北的帮扶,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近年来,河北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稳中向好。
一、发展概况
1.1 经济发展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在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承载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持等大背景下,河北经济增长一度放缓,2010-2019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4.4%降至3.5%。2019年以来,随着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河北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3.5%,与北京交替排名全国第12位。2024年前三季度,河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04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2个百分点。
河北是我国民营经济大省的重要成员。2023年河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2.9%,排名全国第4位,仅低于于福建、湖南、浙江等接近70%的第一梯队省份。
人均GDP水平仍待提升。2005年河北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89.4%,居全国第11位。随后十余年来这一比例持续下降,2023年仅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66.4%,落至全国第26位。
1.2 社会人口
常住人口总量稳居全国前十,近三年人口趋于负增长。河北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常住人口总量常年在全国第六、第七的位次。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7393万人,较上年减少27万人,连续三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分项看,河北人口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先后转负。六、七普间河北呈现劳务输出、人口外流的情况,机械增长持续为负,但受益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17年前基本维持在6‰以上),全省常住人口仍保持较稳定的增长。然而,2021年河北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0.43‰),同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1年以来首次降到1‰以下。由此,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均趋于负增长,拖累河北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减少。
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5年)》,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雄安新区将是支持河北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省人口目标为2020年7700万人(实际7464万人)、2035年7910万人。在此导向下,河北仍需在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人口回流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从人口结构看,河北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均居全国中游水平。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河北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3.92%、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分别排名全国第13位、第16位。同时,劳动力供给规模较好、成本具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河北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561.1万人、年平均工资为9.1万元,自高到低分别排名全国第12位(与安徽、福建相当)、全国第26位。
1.3 地市发展
河北下辖11个地级市。唐山、石家庄“双核”引领,各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均衡。2023年唐山(9133.3亿)、石家庄(7534.2亿)经济总量领跑,分别贡献全省GDP的21.1%、17.4%,且实现领跑全省的经济增速。2024年前三季度唐山(6707.2亿元)、石家庄(5716.7亿元),唐山GDP占全省的比重较上年略有下降至20.4%、石家庄占比水平保持不变;邯郸、承德GDP同比增速超6%,领跑全省。相较而言,廊坊、邢台、张家口经济增长持续较缓。
从全国27个省会来看,石家庄的经济“首位度”较低。石家庄的经济“首位度”(占全省GDP的比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一直较为靠后,对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带动力也相对较弱。常年占据河北经济第一城的并非省会石家庄,而是钢铁产业更具优势的唐山。
2021年河北启动实施“强省会”战略,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石家庄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力争在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同年,石家庄出台《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产业、交通、生态等“九大工程”“九大提升”。纵观全国,“强省会”是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如成都、武汉、长沙等均是典型的“强省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也不断抬升。
“强省会”战略带动下,石家庄经济增长潜力可期。2024年前三季度石家庄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37位,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为17.4%,较2021年的第40位、16.1%已有提升。根据石家庄统计局数据,采矿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3%、33.7%,有力支撑全市经济增长。
二、发展动能
2.1 投资:有力增长,工业投资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近20年来河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多领先全国水平,2022年以来领先幅度再度趋于扩大。2024年1-10月,河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同期增速3.3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5位。其中,重点区域雄安新区投资增长更快,同比增长12.1%。
分领域看,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房地产投资保持负增,但降幅好于全国水平,2024年1-10月下降7.2%,同期全国下降10.3%。基础设施、工业投资有力拉动,新老动能均有发力,2024年1-10月分别同比增长25.5%、19.4%,其中传统优势行业如煤炭采选、黑色采选、化学原料及制品、供电供热投资同比增长43.8%、32.4%、38.4%、56.9%;同时,医药、电子设备投资同比增长25.4%、75.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长44.6%。
2.2 消费:稳中略升,收入提振可为
近十年河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多略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在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3.2%左右,略低于全省GDP在全国3.5%左右的占比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河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4.8%,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餐饮收入分别增长4.7%、5.4%。
从居民消费来看,居民收入水平是制约河北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与人均GDP相似,河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常年低于全国水平,但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比例(83%左右)和全国位次(第17位左右)表现都更好。2024年前三季度,河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47元,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82.6%。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近的省级地区相比,2023年河北居民的消费意愿已处于较高水平,仅低于四川、海南两个旅游经济、消费经济更活跃的省份。由此,河北要提振消费,仍需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同时扩大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2.3 出口:规模尚小,汽车增长亮眼
相较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河北的出口规模尚小。2024年1-10月,河北实现出口总额3100.0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5%,是京津冀中出口规模最小的地区。但增速表现较好,2022年以来稳定高于全国水平,2024年1-10月增长10.9%,高于全国同期水平4.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前列,拉动全省出口份额回升。
分商品看,与省内产业结构相匹配,机电产品、钢材、农产品是出口前三大类商品,2024年1-10月分别占全省出口额的53.3%、10.9%、4.9%,同比增长18.8%、36.5%、6.2%。机电产品中汽车及其零部件是主导优势产品,汽车(包括底盘)、汽车零配件分别占全省出口额的18.5%、6.2%,其中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73.0%,是支撑全省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河北的汽车出口以乘用车为主,占汽车出口额的约95%;同时也是新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力点,电动乘用车(含非插电式混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三类)几乎占到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的100%、占全省出口额的9.8%,同比增长超2.5倍。
三、产业现状
3.1 产业结构
2023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0.2 : 37.4 : 52.4,同期全国为7.1 : 38.3 : 54.6;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6%、6.2%、5.5%,与全省GDP5.5%的增速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分行业看,虽然近年来河北的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但相较于全国产业结构而言,仍呈现“重工重农”的特征。
在大类行业中,2023年河北工业(31.8%)占比最高,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1个百分点;同时有力支撑经济增长,近年来河北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定高于全省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2024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2个百分点。其次为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交运仓储业、金融业,上述四个行业占GDP的比重为7-11%,其中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农业:粮食保基本,畜牧、蔬菜、果品寻特色
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可开展的农林牧渔业活动种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地之一。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1.6%。
从产量上看,河北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拥有牛奶、禽蛋、蔬果等特色优势产品。农作物方面,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23年河北粮食产量3809.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5%、排名全国第7位,其中小麦产量更具优势,居全国第4位;蔬菜、薯类、水果产量居全国第4位、第6位、第7位。畜产品方面,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均居全国前五,其中牛肉、牛奶均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水产品方面,河北虽是沿海省份,但海岸线长度仅500公里,与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等2000-5000公里相比,沿海捕捞和养殖条件均不具优势,且海洋岛屿数量也较少,因此海水产品产量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尾部。
从带动下游农产品加工来看,河北以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5个方向拉动项目投资、全产业链集聚超5500亿产值规模。近年来河北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重点布局预制化食品等新兴产业,乳制品、方便面产量全国第二,维生素B12、辣椒红等食品添加剂产销量世界第一。根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3年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5个重点方向全产业链分别实现产值840亿元、550亿元、2500亿元、1024亿元、600亿元[1],合计超5500亿元。
根据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河北承德山杏仁种植基地入选饮料类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需要原料品种资源保护、加工专用品种资源引进创新、扩大繁育等方面发力;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魨制品产业集群入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需要在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电子商务、品牌塑造等方面发力。
3.3 工业:万亿钢铁产业强支撑,新兴产业集群蕴机遇
河北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之一,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工工业均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2024年1-11月,河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571.1亿元,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1156.3亿元,同比下降4.3%。近年来,河北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从规上工业企业整体表现看,呈现营收增长尚可、盈利承压的态势。2017年以来河北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速表现尚可,与全国水平交替领先,2024年1-11月回落至低于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而利润同比增速多落后于全国水平,2024年1-11月略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由此,河北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在全国的占比在3.8%-4.0%波动,而利润占比明显下降,由2017年的4.2%降至2024年1-11月的1.7%,与营收占比水平不相匹配。如果结合亏损情况来看,河北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数/规上工业单位数)大多低于全国水平,2024年1-11月亏损面25.4%,低于全国同期水平1.8个百分点,说明全省多数工业企业或处于盈利承压、但不至亏损的情况,其经营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第二,分行业看,营收结构方面,万亿钢铁行业居支柱地位,贡献三成营收。河北铁矿资源禀赋较优,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河北探明铁矿储量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辽宁的24%)。2024年1-10月河北黑色加工、黑色采选2个行业的规上工业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144.2亿元、1018.8亿元,居全省40个工业行业大类的第1位、第11位,合计贡献全省工业总营收的31.3%;占全国同期总营收的18.7%、24.4%,显著高于全省工业总营收在全国3.8%的占比水平,拥有河钢集团、首钢(河北)、德龙钢铁、敬业钢铁等全国性龙头企业。相应地,河北钢铁行业全产业链主要产品均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1-10月河北生钢、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16360.3万吨、17335.9万吨、26506.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均在20%以上,是第二位江苏的约2倍。
供电供热、汽车、石油煤炭加工、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农副食品加工营收规模也较大,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2000-3000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总营收的5%-8%。其中,汽车制造业营收规模增长较快,在全省工业总营收负增的情况下,2024年1-10月同比增长13.0%,与前文所述出口规模增长相匹配。
盈利表现方面,黑色加工负利润但好于全国,医药盈利较好。全省40个工业行业中,2024年1-10月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废弃资源利用、木材加工及制品、化学纤维5个行业利润总额为负。与全国相比,河北仅黑色加工(-0.2%)、医药(14.9%)、开采专业及辅助活动(0.0%)3个行业营收利润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多数行业营收利润率低于全国水平是导致全省工业整体盈利承压的主要原因。
兴魔方(X-CUBE)“区域+行业”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显示,河北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多居全国中游水平。主要行业中,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橡塑制品7个行业居全国B等(第7-12位),说明河北在其优势的资源型产业上发展态势较好。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业落于全国D等(第19-24位)。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在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农副食品加工3个行业具有创新型企业的集聚优势。根据启信宝数据,截至2023年末,河北上述3个行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占全部存续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7%、6.1%、11.3%,居全国前三(统计范围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
第三,从新兴产业布局来看,河北着力布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钢铁产业外的新产业支柱。根据2023年4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河北将重点支持9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8个产业集群、前瞻布局6个未来产业(详见图标20),主要产业方向包括:电子信息与算力相关(7个)、高端装备相关(5个)、新材料相关(5个)、新能源相关(3个)生物医药相关(3个)。其中,重点支持的9个产业集群产业基础较好,到2025年、2027年目标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超10200亿元、12500亿元。
截至2024年末,河北已有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河北产业基础较好、初具创新动能的领域,也是下阶段河北新兴产业重点发力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北京研发-河北转化”是带动河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河北获评的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5个为京津冀联合申报。
第四,从企业类型来看,相较于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约六成的占比,民营企业在河北工业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2024年前三季度,河北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8734.8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2.1%,高于同期民营经济总量60.9%的占比水平。
根据省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河北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黑色加工占据“半壁江山”,46家企业上榜,贡献百强企业营收的73.0%。与上年相比,从新一批“百强”企业变化中,也可以管窥河北制造业向高端装备转型升级的态势。例如,2023年汽车行业仅长城汽车1家企业上榜,2024年增至7家、总营收也较上年翻番,包括凯悦汽车大部件制造(张家口)有限公司、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河北跃迪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民营企业,代表着河北汽车关键零部件集群的加速形成。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医药、专用设备等行业也有属于战略新兴细分领域的新上榜民营企业。
3.4 服务业:物流、旅游、数字三大经济具潜力
河北服务业体量整体偏小、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服务业发展更需因地制宜。结合河北的区位特征、发展导向来看,服务业主要关注物流经济、旅游经济、数字经济三个方向。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收结构来看,2024年1-10月,交运仓储业和软件信息业是全省前两大行业,分别占全省规上企业总营收的35.6%和25.1%,且软件信息业营收同比增长6.8%,显著高于服务业整体2.8%的增速水平。
第一,物流经济方面,“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战略定位走深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首个定位便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北省先后出台《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规划》《河北省加快建设物流强省行动方案》等,推进石家庄国际陆港和秦皇岛、唐山、黄骅国际贸易大港建设,建有运输机场7个。2023年河北货运周转量14796.9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118.16亿人公里,均位列全国第五;其中,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5436.7亿吨公里、8472.2亿吨公里,居全国第一;港口(秦皇岛、黄骅、唐山)货运吞吐量13.6亿吨,在我国沿海11个地区中排名第四。
第二,旅游经济方面,“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影响力逐渐提升、潜力可期。根据2024年省政府统计公报,全年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2019年9313.4亿元)。一方面,河北旅游资源禀赋丰富、数量众多。国家文旅局数据显示,河北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大运河),数量仅次于北京、河南;拥有12处国家5A级旅游景点,与湖南、重庆并列全国第12位;拥有3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滦平金山岭、涞源、崇礼),全国共计21处。另一方面,河北具有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京津冀三地游客重合度较高,常年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河北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省接待游客中(含省内)京津游客人次占比达15.1%。同时,在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等设施保障和“旅游一卡通”等模式加持下,河北有机会以周末游、短途游等方式更大程度承接北京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收获更多外地客源。
第三,数字经济方面,京津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带来新增长点。发挥毗邻北京、气候冷凉、绿电丰富的优势,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中,河北是8大算力枢纽中京津冀枢纽的重要节点,张家口集群是10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截至2023年底,河北建成和在用算力规模达35.2EFLOPS,占据了京津冀地区约69%的在用算力总量、排名全国第四(前三为贵州、广东、浙江)。基于此,河北积极承接北京数据资源、算法训练与建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疏解,吸引华为、联通、京东、润泽科技等多家国内龙头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布局。根据信通院《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河北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廊坊、张家口城市算力分指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
四、展望与建议
综上所述,河北近年来经济回升向好、亮点频现。需求端,工业投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且新老动能均有发力;消费稳定增长,居民收入仍待提振;出口规模尚小但增长较好,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增速亮眼。生产端,呈现“一四五”的三次产业结构,且三次产业中均呈现基本盘明晰、新动能渐成的特征;前者如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工业中的万亿钢铁产业、服务业中的物流经济,后者如畜牧、蔬菜、果品等特色产品,并带动形成下游加工集群;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已具备国家级产业集群竞争力;算力枢纽建设带动数字经济加速集聚。
基于此,我们提出河北产业经济发展亟需把握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强化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具体展望与建议如下:
4.1 强产业:分类施策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拉长优势产业长板。河北钢铁行业产业体量大、基础优,但仍面临高品质给不足、高排放等问题,加之“绿色贸易壁垒”带来钢铁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价格优势缩小、产品竞争力的挑战,河北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建议:一方面,应对下游钢材消费结构变化,培育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筑业用钢需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制造业则是支撑钢铁需求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建议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在压减产能的同时,在新材料产业集群中重点培育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由原料产业向高端材料产业的转型。2024年12月,河北省首家省实验室、国内首个聚焦钢铁领域研究的省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揭牌成立,可以与龙头企业共建研究与转化基地,引导企业开展针对下游新能源装备、新型建材、汽车、空天装备等的用户需求研究,有针对性地实施靶向攻关和产品创新,关注高氮高强度不锈钢、汽车用板、涂镀钢板、电工用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品种,提高钢材性能和利用率。
另一方面,把握绿色低碳发展主旋律,探索河北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河北作为我国钢铁第一大省,在探索钢铁行业碳达峰上的责任和优势兼具,更应关注氢冶金、废钢短流程炼钢、新型电炉装备等方面技术研发与应用。2024年10月河钢集团牵头成立了“河北省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废钢产业方兴未艾,亟需配套完善废钢回收体系,拓展国内废钢和进口再生钢铁原料渠道,建立与省内龙头钢铁企业生产基地布局相适应的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同时,钢材是河北出口第二大品类,应对2026年将实施的欧盟碳关税(CBAM),建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和发布河北省钢铁行业碳排放分级绩效评价标准,完善钢铁产品绿色、低碳认证制度。
二是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河北自身创新动能不具优势,2023年全社会研发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2.1%,居全国第16位;截至2023年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7件,居全国第20位,均处于京津冀三地末位。由此,河北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离不开借力京津的创新动能,以资源、规模、成本等优势承接科技成果外溢转化。
建议:一方面,用好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扶持京津优质科技成果在河北中试孵化、落地转化。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810.1亿元[2],占河北吸纳总额的约40%,代表了京津创造资源对河北的辐射引领作用。建议依托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河北省级政府引导基金),或专门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强化与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部与京津冀三地联合设立)的合作,重点支持《京津冀科技成果供给及需求清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成果在河北的中试孵化、落地转化。并制定风险容错机制、明确容错适用情形,如安徽种子、成果转化类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在50-80%,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不确定性高的特征。
另一方面,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推动河北企业融入京津产业链供应链。可以借鉴长三角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皖北城市经验,如支持京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河北投资粮食、畜牧、蔬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京进津供应基地,更好推动“河北净菜进京”行动;推动北京医药企业在河北投资酸枣糕、连翘、金银花、黄芩等优势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十大冀药”资源融入区域医药产业链。并建立协商共管、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重点支持石家庄、保定、唐山、沧州等高新区与中关村、天津滨海高新区开展“园中园”结对合作和共建,定期开展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承接匹配活动。
4.2 强支撑:发挥优势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配套
一是发挥物流优势,打造枢纽经济优势。河北作为我国物流大省,但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2023年河北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至15.3%,仍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与江苏(2023年12.9%)、河南(2021年13.4%)等其他物流大省相比也仍有差距。2023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加快建设物流强省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提出了物流成本2025年13.5%、2027年12.5%的目标。
在提升物流设施能级、强化物流枢纽建设、吸引物流龙头企业等措施基础上,建议:一方面,开展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支持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逆向物流等解决方案,探索联合采购、共享仓储等创新模式。应对河北能源、铁矿石、钢材等生产资料物流需求较大的特征,扩大面向大型厂矿、制造业基地等的“点对点”直达货运列车开行范围,提高协议制运输比重。
另一方面,分类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如石家庄国家物流枢纽等空港聚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维修等空港偏好型产业,并支持各地在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周边建设空港经济区,因地制宜培育无人机制造、低空旅游等特色产业;廊坊等铁路货运枢纽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金属精深加工、石油化工、农资产品等陆港偏好型产业;秦皇岛等港口枢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维修等港口偏好型产业,提升港口铁水公水联运、大宗商品集散分拨等服务能力。
二是发挥算力优势,推动算力供需双提升。目前河北在算力产业上更多是凭借区位、气候和电力等优势,承担着北京算力延伸区的角色,承接北京外溢的实时性算力需求,但在产业链布局上与其他算力枢纽仍有差距。然而,受制于河北产业发展阶段和创新资源供给,要追赶产业生态的集聚度仍有难度。
建议:一方面,加强算力供给与绿色电力的融合,打造绿色算力枢纽标杆。“探索‘绿电聚合供应’模式 实现京津冀枢纽张家口集群算电高效协同”入选2024年8月发布的全国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集”成为“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融合”方向的四个标杆案例之一,在聚合算力中心周边风光电厂实现“绿电”直供、打造算电智慧协同管理系统、探索电碳和绿色金融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创新探索,代表了河北在绿色算力供给方面的经验基础,有望更大规模在全省进行推广。该方向其他案例创新举措也值得借鉴,如青海探索自建林地储备碳汇,抵消数据中心碳排放实现“零碳排”;甘肃整合应用高频模块化UPS、高压直流电源、低压集中补偿、机柜末端小母线及变压器分散式布置等绿色节能技术。同时,建议加快推进全省数据中心纳入能耗监测、评估,鼓励可溯源绿电供应,并针对不同绿电水平和PUE水平的数据中心项目探索推动阶梯电价制度,推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算力供给与需求生态的对接,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目前廊坊在省内率先推出“算力券”优惠政策,作为“算力招商”模式的探索,为落户在廊坊的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等使用算力资源提供补贴和支持。结合河北算力枢纽立足京津冀、辐射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建设目标,可以借鉴贵州“算力券”经验,企业购买省内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产品均可按合同成交额的3%获得返现或抵扣实物,2024年2月发放至7月末已带动合同金额超20亿元,其中省外申领企业占比达2/3,有效带动算力交易产业;并适度提高落户在省内、或京津冀企业获得的优惠力度,以更大力度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
注:
[1]资料来源: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高质量推进农业投资工作”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23/12/06[2024/12/30],https://nync.hebei.gov.cn/html/www//zwdt/1732200470705254401.html
[2]资料来源:创新能力和创新协作大大提升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11.5%,北京日报,2025/01/06[2025/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