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随着冬季来临,雪地靴成为了大众抵御严寒的热门选择,舒适柔软的“踩屎感”和保暖的羊毛,让大家“爱不释脚”。但与此同时,不防滑、不跟脚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近期,相关话题#穿厚底雪地靴或致足底筋膜炎,也引发热议。每年寒冬时节,都有人因穿“厚底雪地靴”不慎摔倒,轻者遭遇皮肤擦伤,重者甚至导致骨折事故。
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时发现,当前市场上热销的雪地靴多为采用厚底增高设计的款式,即便是常见款式,其鞋底高度也达到了约5厘米,更有部分款式竟能增高至8厘米之多。尽管厚底雪地靴以其“增高”特性受到青睐,但不少网友却将其戏称为“徒有其表的美观废物”,原因在于这类靴子存在鞋底易滑、不跟脚以及长期穿着后鞋型塌陷等问题。
据了解,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早晨起床后,第一步踏在地上,脚底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或者在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脚底传来阵阵酸痛,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这很可能就是足底筋膜炎在作祟。”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欧阳建彬表示。
尽管鞋类的选择与足底筋膜炎有一定关系,但它不是直接原因。欧阳建彬解释道:“鞋子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足部卷扬机制(即弹性足弓形成)丧失,引起足部受力方式改变,进而增加筋膜炎的发生风险。很多雪地靴由于质量不合格过度松软就像海绵一样,就失去了外穿鞋应有的保护作用。”
足跟“落不正”,走路就异常艰难,足底的这些肌肉就得使劲拉扯你的前足尽可能找到合适的位置“降落”,而脚踝也起不到应有的固定支撑作用,下肢的肌肉力量不能有效传递,脚踝周围肌肉的工作强度就增加了。时间久了,就会感觉足底特别疲劳,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和慢性肌腱炎。
“鞋跟的硬度决定了能不能固定我们的脚踝,雪地靴过分柔软的鞋型造成我们的脚踝并不能增加稳定功能,而更像是一个大面包套在脚踝上,走路的时候鞋底和鞋身扭动变形,你的脚在落地的时候足跟就不知道该落在哪里。”欧阳建彬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雪地靴,硬底鞋、平底鞋、高跟鞋等也可能带来类似问题。足底筋膜炎患病人群以跑步运动员、芭蕾舞者、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为主,其中跑步群众足底筋膜炎的患病率又高达4%~22%。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足底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欧阳建彬建议患病人群注意控制体重,减少对足底足弓的负荷,最好是可以选择具有足弓支撑和避震功能好的鞋子,减少对足底的刺激。另外,他还推荐了4个居家康复训练动作可以缓解足底筋膜炎:
①足底肌肉筋膜伸展:一手向足背拉伸足趾,另一手按摩放松足底筋膜,持续10秒钟,再放松休息,重复进行2分钟,每天做2-3遍。
②足趾抓毛巾:将毛巾平铺在地上,保持足跟不动,想象脚趾是“手”,正在抓取和提起毛巾,卷曲足趾使毛巾移向身体。重复10-15次,可强化足内在肌,重建足部骨骼肌强度。
③放松足底肌肉:足掌放在网球或按摩球上,足底轻轻施加力量,让网球或者按摩球在足底滚动,对足底肌肉进行放松。注意动作舒缓,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以痛点部位轻度疼痛为宜。持续3分钟,每天做2-3遍。